痛經唔想再食止痛藥?! 發佈於 由 chustcm M痛不想再吃止痛藥? 3 個穴位改善痛經! 女性朋友每個月都會遇到一個星期特別煩躁不安,痛經是常見的問題,部分朋友仲因為疼痛劇烈而要吃止痛藥,但每個月都要吃止痛藥,只是治標不治本,不如了解下為什麼會出現痛經,再針對根本問題治療啦! 中醫點睇M痛? 中醫稱痛經為「經行腹痛」,根據病因、疼痛的時間、性質和程度, 可以分為實證和虛證。– 虛證: 不榮則痛 由於氣血虛弱或肝腎虛損造成,子宮的氣血運行不暢順,缺乏滋養和營養,引發下腹疼痛。– 實證: 不通則痛 由於氣滯血瘀、寒凝血瘀、濕熱瘀阻造成,經絡運行阻滯,氣血不能順利流通,引發下腹疼痛。 中醫治療痛經 中醫治療痛經可以透過調理臟腑功能,疏通經絡阻滯,促進氣血運行,從而達到「通則不痛」。5種常見的痛經情況: 氣血虛弱: 脾胃虛或大病後, 腹隱痛、月經量少、血色淡、神疲乏力 治療方法:益氣養血止痛 常用中藥:熟地、當歸、黃芪 腎氣虧虛: 先天體質較弱,腹隱痛、月經量少、腰膝酸軟、頭暈耳鳴 治療方法:補益肝腎 常用中藥:巴戟、枸杞子、桑寄生 氣滯血瘀: 壓力或情緒變化,腹脹痛、月經顏色紫黑有血塊、乳房脹痛 治療方法:疏肝理氣,化瘀止痛 常用中藥:柴胡、紅花、桃仁 寒凝血瘀: 過量食用生冷食物,腹冷痛、經量少、面色蒼白、怕 治療方法:溫陽散寒,化瘀止痛 常用中藥:當歸、桂枝、艾葉 濕熱瘀阻: 受濕熱邪氣影響,腹疼痛、經血多黏液、平時白帶量多,色黃 治療方法:清熱利濕,化瘀止痛 常用中藥:生地、赤芍、丹皮 3個改善痛經的穴位: 三陰交穴:位於小腿內側,距內踝前三寸處。 合谷穴:拇、食兩指并合時,虎口部隆起最高 太衝穴:第一和第二趾縫往上約一寸交叉、凹陷處 按摩方法: 順時針按摩30秒, 再逆時針按摩30秒 備註: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,如有疑問,請諮詢相關註冊中醫師。 立即預約